close

民俗味道濃厚的端午節來了,來複習一下有關端午節的小知識吧。

端午節的別名

農曆五月五日是端午節,和春節、中秋並列為最重要的三個節慶。端午之「端」字為「月之初」;五月、五日自唐以來稱「午月」、「午日」,故五月五日被稱為「端午」;既然是兩個「午」,故又被稱作「重午」;再者,由於古人把午時稱作「陽辰」,所以又稱「端陽」。

   此外,端午節又稱「天中節」,古人稱五月為「惡月」或「百毒月」,因為此時,天氣炎熱,蚊蟲蒼蠅孳生,百毒齊出,很容易發生傳染病,古人就用天中五瑞─ ─五種植物:菖蒲、艾草、石榴花、蒜頭和山丹來去除各種毒害,可以說是中國古代的「衛生節」。

   民國成立,以後訂為「夏節」;此外,為紀念愛國詩人屈原又稱「詩人節」;端午節,因家家戶戶懸掛菖蒲避邪,故稱「蒲節」;加上當天有龍舟競渡之習俗,故又稱「龍舟節」。

   端午節始於中國的春秋戰國時期,至今已有2000多年歷史。

端午節的傳說:紀念愛國詩人屈原

   屈原,名平,是戰國時代的楚國人,據《史記》“屈原賈生列傳”記載,屈原,是春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。他一心為國,主張聯齊制秦,卻遭貴族子蘭等人饞言陷害,被趕出都城,流放到沅、湘流域一帶。在被放逐期間,屈原寫下了《離騷》、《天問》、《九歌》等憂國憂民的詩篇,影響深遠。後來楚國被秦大軍侵略,心痛失望之餘的屈原,於五月五日寫下了絕筆-《懷沙》之後,便抱石投汨羅江身死,以生命見證其愛國的至情。

   傳說屈原死後,哀痛的楚國百姓紛紛湧到汨羅江邊去憑弔詩人。漁夫們划起船隻,在江面上來回打撈他的身體。為了不讓魚龍蝦蟹咬屈大夫的身體,有位漁夫拿出祭祀屈原的飯團、雞蛋等食物丟進江裏,人們見後紛紛仿效。

   還有一位大夫則將雄黃酒倒進江裏,以藥暈蛟龍水獸,以免傷害屈大夫。後來為怕飯團為蛟龍所食,人們想出用楝樹葉包飯,外纏彩絲,發展成後來的棕子。
(From http://goo.gl/e4eI9 )

※同場加演:小香包紀實
各位媽咪小時候有在美勞課中為自己縫過端午節小香包嗎?
用已經裁剪好的各色不織布,縫成各種12生肖的造型,裡面塞好填充物,
然後放進很多、很多香香豆。 然後在端午節這一天,將做好的香包戴在身上,
還和其他的小朋友交換配戴。總之,記憶中的端午節真是非常快樂呢!

看更多:故事i知識 文化篇: 夢想村的一年http://goo.gl/CrsLK

【年中慶】童書好康年度最大檔 http://goo.gl/dlRph

按個讚!YA~準備過端午節囉!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168幼福童書網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